每個當媳婦的人,幾乎都很討厭過年,唯一不討厭過年的媳婦,肯定是早早就安排好出國度假的行程。

傳統的媳婦過年要包辦年夜飯,還要從從除夕煮到開工;初二雖是回娘家的日子,有的媳婦卻被迫留下來迎接回娘家的大姑跟小姑,待煮完一家老小的中餐後,才能利用剩餘的下午匆匆返家;回娘家也待不了多久,就必須趕回婆家煮晚餐,延遲到婆家的開飯,可能就會被公婆白眼一頓。

媳婦好不容易最終熬成婆了,卻完全沒有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的心情,反而複製上一代的地獄模式,來對待接下『媳婦棒子』的女人。

隨著時代的演變,現代的媳婦比起我們母親輩和阿嬤輩的那代,輕鬆太多了;年夜飯不用煮,訂餐廳;初二大小姑回娘家也不用煮,訂餐廳;有的家庭有拜拜的習俗,但現代多的是家裡根本沒神祖牌也沒神明可拜;過年大掃除請鐘點服務員來掃;有的家庭集體出國度假,回國後休息個一兩天剛好開工。

現在三代同堂的家庭也愈來愈少,通常是因為媳婦不愛跟公婆住,也有更多是父母不愛跟子女住,大家各住各的互不干擾,關係也較和諧。不得不住在一起的也是有,多半是無能力購屋,或是為了省租金,外加還可以請父母幫忙帶小孩。

過去的婦女毫無自主權可言,『身不由己』四個字就道破她們的一生;從小出生活在重男輕女的家庭,出嫁後又被夫家當作是家族中最低階的勞動人力,日後有朝一日當上了婆婆,才得以鹹魚翻身;因為女性不被視為經濟支柱,父母年老後只能依靠兒子,所有期待想當然爾落在兒子與媳婦身上,老年照顧與身後事,只能兒子與媳婦包辦。

以前當的女兒也沒有比較輕鬆,因為她們是別人的媳婦。

通常兒子要外出工作賺錢,照顧年邁公婆的任務,會落在媳婦身上;一代壓榨一代,女兒們照顧的永遠都是別人的爸媽,照顧的無怨無悔也就罷了,往往是顧得怨天尤人,畢竟公婆可能原本就待自己沒多好,如何能無怨無悔的照顧他們?以前得憂鬱症的婦女應該不少,只是當時並不流行心理學這種東西,即使得了精神病也不自知。

我的父母輩:『不管有錢沒錢,老的時候能夠依靠的人,就是兒子跟媳婦』概括來說並沒有改變太多。即使沒有住在一起,想法上還是把兒子當作最後的依靠。

可是如果現在到醫院走一遭,會發現照顧老人的人,一定是看護,可能還會有女兒,偶爾會有兒子,倒不一定會有媳婦。

時代變了,身為婆婆要跟得上時代的演變。

女兒不一定會嫁人,兒子不一定會娶老婆,可能是不想婚,或者可能是同性戀,媳婦不一定會生小孩,這就是現代的現象,有些事情不是妳期望,或過去就是這樣,它就會永遠不變。

以我阿公阿嬤那個年代來說,每個家庭小孩至少五個以上,有的甚至多達十來個;以機率來看,十個小孩裡面有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是男生,有的高達三分之二都是男的,假設有四個兒子來當撫養老人的"分母",也算是綽綽有餘,現在的小家庭社會呢?

大多數的家庭只生一胎,生三胎的家庭被當作是異類;拿傳統的觀念套在現代的家庭上來看,會發生甚麼事?

假設一個家庭都生兩個小孩,生到的都是男生,未來的撫養責任就有兩個分母可以分攤,假設生到兩個女生,只好努力另存老本靠自己終老;生到一男一女,因為預期要把責任放在兒子身上,不管兒子能力條件為何,無論他意願心意為何,都要仰賴他,女兒不管多願意照顧父母,都萬萬不能把期望放在女兒身上。

劉德華「姚姐」這部電影裡,住在養老院的奶奶,她的兒子早已落跑國外棄奶奶於不顧,她仍然不理會平日過來看顧她的女兒,癡心妄想兒子會有天來接她。

這樣的想法已害慘很多舊世代的婆媳,現代的家庭更往往只有一個媳婦VS一個婆婆,拿著過去的觀念放在現代的家庭裡,以前隱晦不明的不合,在現代的家庭裡通通都會上演,畢竟現代的媳婦不比從前的媳婦,絕對不可能像以前的女人那樣忍氣吞聲。

而現代的婆婆呢?

現代的婆婆其實徘迴在一個很矛盾的世代交叉點,既保持著諸多傳統的觀念,比如到最後還是要靠兒子媳婦之類的想法,但行為上又非常現代,因為現代的媳婦多半都是職業婦女,所以三代同堂的婆婆們,不只要做家事,還要幫忙照顧小孩,有的婆婆白天也有自己的工作,下班回家要幫忙看顧小孩,煮飯給媳婦與孫兒們吃。

反觀我阿嬤那一輩的婆婆,即使是很年輕就升格當婆婆,但當時的風氣就是婆婆最大,媳婦最小咖,婆婆們大多都是高高在上,三代同堂的媳婦什麼事都要做。

現代的婆婆,心裡非常不平衡:「怎麼自己當上了婆婆之後,做的事情卻愈來愈多?」

這些婆婆可能忘記了,媳婦都是有工作的人,媳婦不做家事本有苦衷,婆婆若也不做,自然也無人能說什麼。不想做家事,可以不要做。

但因為被傳統的觀念制約著,擔心如果現在不付出,惹毛媳婦或兒子,晚年被丟至養老院,變成孤苦老人可怎麼辦?一邊做一邊怨嘆,每天日子都過得不開心。

即使現代的婆婆身段比舊時代的婆婆放得軟,也比較能夠理性看待婆媳關係,但她們的"靠兒子不靠女兒"以及"媳婦就是該包辦所有事"的觀念,導致付出的過程並不開心。

現代的媳婦心理層面上就相對比較健康,不管婆婆說甚麼,高興的時候就應付一下,不高興的時候來個相應不理。

婆婆期望兒子該孝順她,不能說她不該這樣期望,但是,婆婆若期望媳婦一定要孝順妳,可能會失望比較多。

妳又沒生養人家,只是跟妳兒子結個婚,就可以把妳當親媽,實在很不符合人性,除非她對妳有所圖謀(妳的龐大遺產,或是她本來是妳兒子的小三想扶正)

人跟人之間本來就有磁場,就像交朋友一樣,有些人你跟他一見如故,有些人你一看就生厭,婆媳之間也是一樣,磁場不對就是不對,有時候不是媳婦討厭婆婆,而是婆婆就是不滿意這個媳婦,對待之間本來就不給好臉色,那又如何能期待媳婦對妳有多好呢?

婆媳之間最好的距離,就是相敬如賓的禮貌距離,不求多親密,只要妳不犯我,我不犯妳即可。身為婆婆的人應該把期望對象設定清楚,如果兒子都辦不到了,媳婦就更不可能辦到,媳婦只要對妳禮貌和氣,這樣也就夠了,其他特殊表現都當是她多做的,心懷感謝。

媳婦也不要妄想長輩應該理所當然要幫妳分攤任何事,尤其是照顧孩子,他們本來就不是妳爸媽,不可能毫無理由的寵著妳,依著妳,更不能因為妳生了個小孩,就可以真的把妳當作女兒;如果他們做不到妳爸媽可以為妳做的,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,因為妳對公婆,也做不到妳會為妳爸媽做的。

如果公婆幫忙家務,還身兼育兒人員,那真是要感激再感激,有如再生父母。

如果他們什麼都沒做,只要夠尊重妳,不找妳麻煩,就是很好的公婆了!

人跟人之間應該是以情感去定義關係,而不以關係來定義情感;因為我們是婆媳,所以身為婆婆,媳婦就該尊敬、聽我的、看我臉色;身為媳婦,即使再怎麼不喜歡婆婆,為了維持家庭和諧,還是必須隱忍去做不想做的事;這樣以關係來定義彼此之間的行為,絕對是撕裂彼此感情最徹底的方法。

婆婆應該想一想,為什麼凡事都要依靠我的孩子或是兒子?我的世界難道除了為孩子付出再付出,沒有別的可能性了嗎?我的晚年一定要在某個兒子家終老,才算是幸福?一個人住就是孤苦無依?那美國老人有高達百分之八十都獨居或住在養老院,可真是個個都悽慘無比了!

老人本該及早存錢防老,不是養兒防老,最理想的模式是自給自足,擁有自己的晚年生活,如果真到臥病不起的那一天,也不該把照顧的期望,通通放在一個小孩身上。

一個人不管是在經濟或心理層面上,都不可能擔任長期的照顧者,更何況有的還是同時面對兩個老人?更不要說是放在媳婦身上了,那更是天方夜譚。

身為媳婦,不管做任何事,如果抱持著,我也是在體諒一個老人,或是我這也是在幫助一個老人的話,那心情上就沒有那麼委屈與不堪了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,孔子也是這麼說的。

所有的付出,都應該是真心真意的付出才叫做付出,不然都會被解讀為犧牲,最後只會剩下怨懟。為什麼一個女人步入家庭,成為別人的媳婦就是不開心的開始,而好不容易媳婦變成婆婆後,也同樣不開心?思考一下,這一切到底是為甚麼?

沒有真心真意,就是虛情假意,虛情假意可以演,但演久了總會倦怠,最後演不下去就可能"翻桌"了,何不一開始就不要過於要求對方,給彼此多一點尊重,禮貌地保持安全距離就好,這樣不是很好嗎?

P.S以上的婆媳負面互動情況,並不概括所有的婆媳,我相信這世界上還是存在如母女,甚至超越母女的婆媳關係,可能是我交友不夠廣闊,人生歷練不夠深,目前為止我還真沒見過這樣的兩個人;以上言論也不代表我跟我的婆婆不合,我對我的婆婆絕對是萬分尊敬,以上只是對於婆媳關係的一點想法而已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hrist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6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