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朋友大力推薦去看練習曲,可能因為之前對這部片子期望太高,看過之後反而覺得有些小小失望; 聽障青年單車環島實踐理想,是一個有故事的切入點,透過他的眼睛,我們看到了台灣東海岸的美麗,與美麗背後的人文故事,但除了這些影像上的美好,如果有人問我覺得這部片子如何,個人的觀感是詭異地認為,它是一部「可看可不看」的影片;不是它不值得一看,而是這部片子能帶給人的感觸太過零散,零散到最後只剩下東海岸線的美,以及讓人想要回家趕快安排一場單車環島。
聽障青年懷抱著環島的夢想,途中經歷反應出整個台灣島的問題,諸如環保、鄉村的變遷,懷舊的鄉情,並且大量展現原住民色彩與多國語言在影片中,雖然導演試圖以單車青年遊台灣的輕鬆角度,切入這些複雜的本土議題,但似乎又顯得有些刻意與不著邊際;劇情一開始從聽障青年與周遭正常人面對環境的不同反應開啟,所以停留在助聽器的橋段持續幾十分鐘,讓人好奇這位聽障帥哥何以會想單車環島?又為何要揹著一把吉他?但導演在這個讓人很好奇的片段沒有太多著墨交代,一開始既已開啟觀眾想要了解聽障青年,與環島實踐理想這件事的關連,卻在這個部分無太多陳述,那麼或許改為由視障或肢障青年來環島,是否更來得打動人心?
聽障青年的人物背景安排,讓觀眾不自覺期待後續的故事,臆測著或許一切將繞著聽覺障礙而展開,但經過了主角與另個自行車手的相遇後,卻又急轉直下置入鄉土意識與環保議題,反倒與這位聽障青年是否『聽障』顯得毫無瓜葛,也讓這個角色安排過於矯情了一些。假若一切的來由是要詮釋那個主因:『有些事情現在不去做,以後就再也不會做了…..』此片後續故事與聽障與否無任何關聯性,那麼此角色的背景也不見得非是聽障青年,意圖去呼喊些口號也只是口號。
故事與故事之間沒有線索也無相關性,人物與人物之間平整的分布在每個點,每個點又各自帶出一個議題,但過了那個點後又隨即消逝,很多部份都好像要說些甚麼,但又沒說出些甚麼;比如最後阿明的爺爺偕同阿明去廟會,廟會鏡頭停留在人物群象上很長一段時間,阿明站在人群中流下眼淚;觀眾好像應該跟著去感動些甚麼,但前面真實的廟會百態與後面阿明的落淚,相較之下顯得有點突兀與莫名其妙;影片試著透過鏡頭帶領觀眾去感受這片土地的人文美好,試圖帶出我們對這塊土地的感情悸動,動機的背後某些部分的安排卻又顯得太過用力。如果對照『無米樂』這部紀錄片所傳達出來的意境,同樣的山景風光與懷鄉氣息, 同樣人們在面對環境與社會的變遷的表情,後者得到的感觸是比較深刻與自然的。
這部片子使用記錄片與劇情片穿插手法拍攝,很多演員如楊麗音、許效舜、吳念真等等都是專業演員,一部分是真實人物的對談,但最讓我感動的地方,不是在這些已經表演地出神入化,觀眾幾乎可以馬上辨識出『這是你的表演風格』的專業演員,而是看似不起眼,卻流露出自然樸實情意的幾個人物身上,尤其是外省老伯伯陳述雕刻的那段,老伯伯談到他刻出父母親鄉愁的神情,讓我幾乎快要落淚,那是種演不出來的表情,深刻到你的心坎裡的哀愁。
總結來說,這是一部看完會感到很平靜與美好的影片,你不會有太多憤世忌俗的意識,好比說看完『無米樂』這類型的影片,會引發一陣子珍惜稻米與重視農人辛苦之類的想法,但這部片子並沒有帶給我對於八斗子海岸消失的問題,以及防波塊影響生態的現象有太多反思,反倒是我跟朋友在回家的路上,熱烈地討論單車環島的天數與配備,友人甚至還提到了本片可能的一個BUG:『基本上,環島不可能只要七天』,由此可見,此片會帶動單車環島效應與自行車相關配備熱賣的原因了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