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有天晚上,小小哈回家一臉哀怨,我察覺有異,煮完晚餐後,趁他吃飯時問他原因。

他嘴唇破了,說是被同學打的。

打他的那位同學素來調皮,之前就常聽小小哈說那位同學很常「弄」他,偶爾也會打他,但偏偏他們倆又很愛玩在一起,老師也曾跟我提過,為了避免爭執,會把他們兩個隔離開來。

難道是隔離期過了,那個小朋友又犯了嗎?

平常聽到小小哈提到跟同學有什麼小推擠,甚至說有人打他,我們都不會很在意。五歲小孩之間的動手動腳難免,老師也無法隨時注意到每個孩子的遊戲情況;我告訴他,如果有人對他「動手」(比如有的小朋友會咬人,捏人,甚至還有扳手指等等)當他人有肢體侵犯行為時,一定要堅定大聲制止對方:「不可以這樣打我,否則就再也不跟你玩了!」然後馬上離開對方,或者告訴老師。

不過有時候被打的原因可能也並非那麼單純,也許是他侵犯了別人,比如搶了他人的物品導致別的小朋友出現攻擊行為,但是小孩不一定會意識到是自己的行為導致糾紛。

學校多少會有一些『糾察隊』或『大姐頭』型的小孩,有次他被一個女生捏到手瘀青,只因為不按照對方要求的方式遊戲。

不過隔離只是暫時,總不可能當小小哈每次遇到類似狀況,就要跟別人隔離吧?所以我還是希望能夠讓他自己解決問題。

我通常不會因這種打鬧的小事而詢問老師,這次嘴巴受傷才讓我想了解一下。

隔天老師打來,還沒等我開口,就問我知不知道小小哈撞到嘴巴。

「撞到?他不是被某某某打的嗎?」

「不是啊!是他趴在地上,我要他移動位置,他爬起來沒撐好,自己嘴巴撞到的」

咦?
小小哈應該不會跟我們說謊,老師也不可能刻意去掩護某個特定同學,而捏造是自己撞到這種事。邏輯上我比較相信老師的說法,事後想想,一個五歲的孩子用手,就能一掌把對方的嘴唇打破,大力士才有可能。

模擬一下情境,嘴唇會咬破一定是由下往上強力撞擊,即使是我用手打他的嘴也不足以讓他咬破嘴唇。

結論,是自己撞到的,沒錯。

聽到孩子被打傷,一時情緒很容易想怪罪他人,就不假思索求證,直接把另一個原本調皮的孩子定罪,如果這次不是剛好老師目睹他自己撞到,那被貼過調皮標籤的孩子,每次都會成為代罪羔羊。

或許,小小哈怕說是自己不小心撞到會被責備(但我也不曾因這個理由罵過他),所以把責任推給平常跟他打打鬧的同學。

放學後,我問小小哈:「你昨天的嘴巴,是自己撞到,還是被某某某打的?」

他抱住我,在我耳邊很小聲的說:「是我自己撞到的,可是因為某某某每天都會弄我,所以我搞混了」

這麼小聲是怕爸爸聽到會罵他吧!

「每天弄你?我會打電話問老師請她跟某某某說,那也請你不要跟某某某玩好嗎?被打馬上告訴老師?」

果然兇手不是他頑皮的同學,天天被弄這個形容是比較誇張一點,但頑皮同學騷擾他應該是常態。

小時候我自己在幼兒園時也遇過愛捏人的大姊頭,但當時我完全不敢告訴媽媽,只能每天忍著被捏,像小媳婦一樣度過我的幼兒園生活。

小小哈碰到事情,不像當年的我不敢跟爸媽說,不過要是我們聽完後,就怒氣衝衝要找對方家長理論,可是就誤會了別人了。

被貼標籤的孩子在成長的路上,很容易就被歸類為特定事件的製造者,被誤會後因為沒有目擊者所以也白口莫辯;大人在這種事情上要格外小心謹慎,以免因此傷害了孩子的心靈不自知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Christine 的頭像
    Christine

    記憶的形狀

    Christ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