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book.jpg

可能因為有一本談阿德勒觀點的書<被討厭的勇氣>的勇氣賣得非常好,所以陸續會出現很多跟阿德勒有關的書籍,其中也包括親子教養冠上「阿德勒」三個字後,引起我的極大好奇心,我想,阿德勒不是強調人本自卑的一個學者嗎?在親子教養方面的結合會是甚麼?

當我走進誠品看到它第一眼,馬上就拿走了它跟它的另外一本姊妹作<<阿德勒的父母成長課>>

等我看完了這本書的內容,我更確定它跟阿德勒的連結度,還不如這本書<<PET父母效能訓練>>,其實它從頭到尾,談得就是父母效能訓練這件事,此外,它的內容跟2003年時出版過<<幼兒期教養法>>差不太多,它們應該都是翻譯自<<Parenting Young Children: Systematic Training for Effective Parenting of Children Under Six>>這本書。

阿德勒過去幾年一直在台灣平民閱讀圈,不如他的老師佛洛伊德耳熟能詳,也不如榮格有名,這幾年因為有一個日本人寫了一本<<嫌われる勇気:自己啓発の源流「アドラー」の教え>>,台灣翻譯為<<被討厭的勇氣>>出版後大賣,一夕之間在平民百姓中快速竄紅,出版社腦筋動得很快,育兒書如今也跟阿德勒能有所關連。

阿德勒的思想認為人天生自卑,生下來是無力的,完全依賴成人,所以會產生自卑。但自卑促使人努力克服自卑,追求成功。家庭對兒童的影響很大(阿德勒未強調提及社會環境對個人影響),父母對兒童的溺愛跟忽視,會妨礙兒童建立積極合作的態度。

就這個部分來說,這本書中提到的培養孩子主動合作與積極的態度,跟阿德勒的論點是符合的。

書中提到一些不錯的觀點,加入我的部分說明以及實際執行心得

孩子不良行為真正目的有以下幾點:

1.引起注意

父母解決方式:盡可能忽略不要被激怒,避免孩子在追求注意時給予注意,但要在孩子沒得到期望注意時給正面關注。不理會孩子的負面行為,比如當孩子大吵大鬧時,忽略他的行為,當他冷靜後安靜看書,或做任何正面行為稱讚他。

當我的小孩大吵大鬧時,短時間而且當我心情好時,我可以裝作沒聽到也不會被激怒,但如果持續太久還是會讓我感到煩躁。有些孩子的個性只要不理會他,他會自己找到出口,比如我們家哥哥小小哈,但是弟寶畢竟年紀還太小,偶爾還是必須試著安撫他,讓他感覺到我有注意到他的不滿,但有時候他反而會藉著我的安慰,更加變本加厲吵鬧想要達到目的。

總之就是,不要隨意因為吵鬧就滿足孩子,多鼓勵孩子正向的行為是有用的。

2.追求權力

父母解決方式:不要與孩子衝突繼續鬥爭或向他投降,更不要讓自己生氣,可能的話,讓他自我體驗不良行為的後果。

孩子想要挑戰父母並擁有與父母同樣的權利,比如弟寶會堅持要選擇自己想穿的衣服,我會讓他自己挑選,但有時候他會堅持自己穿衣服,上學來不及這個後果,對於三歲多的孩子來說還無法自行體驗,唯一會得到懲罰的只有孩子的爸爸上班會遲到,所以就這個解決方式來說,目前並不適用。

但對於其他行為上,例如堅持不吃飯,倒是可以讓孩子體驗一下不吃飯會有的後果,就是肚子餓。

3.報復

父母解決方式:孩子會說「我不愛你、我恨你」不要因此感覺傷心,要試著與孩子建立信任互相尊重的關係,不要想與孩子扯平。

這點常常發生在弟寶身上。

弟寶翻臉跟翻書一樣快,前一秒才說「馬麻我愛妳」,下一秒就會變成「我不要馬麻,我要把拔」。剛開始我都會感到很受傷,心想老娘全職在家照顧你這兔崽子,你竟然說你不要馬麻?!然後我就會跟他鬥嘴,說「你不愛我,那我也不要愛你了!」搞得我也變得很幼稚又很生氣。

其實當孩子說出這種刻意激怒的報復性言語時,應該要心平氣和,要明白,他們總是知道父母的弱點,刻意這麼說的。

4.表現能力不足

孩子遇到挫折會說:「我就是不會寫(做),我永遠不會」

父母解決方式:不可對孩子放棄希望,任何優點都應給予鼓勵,任何小努力予以關注。
改以鼓勵孩子擅長的部分(不擅長繪畫,但積木拼得很好),讓他重建放棄的部分,建立自信。

這點哥哥小小哈身上常見到.剛開始他在學習注音符號時,常常拼不出來,默寫也寫不出來,他便會哭喪著說「我永遠不會寫」、「我永遠就是不會拚」,然後放棄不願意再試著寫(唸)一次。

因為這樣我們花了好多時間鼓勵他,讓他每天晚上都要花三十分鐘練習;當他比較熟悉後,他就開始變得很有自信,遇到沒辦法馬上拚出來的,也不會感到挫折;每次只要他成功完成,就會當場鼓勵他,現在他自暴自棄的行為已經比較減少了。

這本書提到鼓勵孩子的方式,我認為非常值得父母參考。

【正確的鼓勵的方式,不是使用稱讚】

孩子問:「媽媽,妳覺得我畫得好不好看?」
媽媽回答:「我可以看得出你很用心,你很喜歡畫畫。最重要的是你自己覺得畫得好不好,你喜不喜歡你自己的畫?」

書上說,父母這種反應回答,似乎不自然,但這是鼓勵的方法。鼓勵的方法是強調自我評價,教導孩子對自己負責,不要只依賴取悅他人得到自己的滿足。

這點我曾經實作在哥哥身上,哥哥喜歡畫畫,常常問我們他畫得好不好。

當我用上述的方法回答他時,沒想到哥哥有點惱怒的反問我:「我就是要問妳,我畫得好不好啊?!你幹嘛不回答?」

最後我還是回答了他「我覺得他畫得很好」。

關於這點,我在實際執行上就遇到尷尬的情況。

當孩子就是想要知道爸媽對他的評價時,刻意堅持不評價,對孩子未免不夠坦承,反而讓孩子會誤會媽媽認為他畫得不好,而產生挫折感

即使如此,他每次問我他的表現如何,我還是會先聽聽他自己給自己打幾分,再回答我認為他的表現如何,讓他了解,自我的評價才是最重要的。

arrow
arrow

    Christ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