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我一個念私小的外甥,某次在校數學考試只拿到20分。
「20分也太低了吧?」我驚呼。
「不會啊!我們班大家都是考2-30分而已」外甥不以為然。
我問:「那最高呢?」
「有一個人考60分,他最高分」
「可是他有補習啊!我沒有」她急忙強調。
後來外甥又補充了,為何大家都考不好的原因,比如私校超前進度,本來就會比人家難之類的背景因素。
那些都不是理由,超前進度如果能跟得上,並沒有什麼難或不難的問題。
主要就是跟不上,一路落後,這情況非常嚴重。
學習的目標不在分數,這句話是對,也是不對。
舉個例子來說。
某個孩子一向都考100分,有次只考了96分,回家後被爸媽痛罵,為何這次沒拿100?
考試的目的是為了測試學習的成果,100分的孩子跟96分的孩子,他們的學習成果是同樣水平。
100分變成96分又如何?不應該為了少那4分去逼孩子。
但是20分能算是太低嗎
高或低是一種比較值,跟100分比,20分算低,但跟0分比,20分算是高了。
站在外甥的角度去看,她以班級平均成績去排序,自己並不算太差,這並沒有錯。
但20分反應出來的學習成果,很顯然跟96分有很大的差異。
應該思考的是,20分的分數,它背後代表了什麼?
考題太難?有可能,但如果學習狀況是正常的,考題難也應該要答對六成以上。
20分等於近乎是八成的問題都無法作答,或作答錯誤,這樣能算是有學會嗎?
如果班上幾乎全部的人,都算是「沒有學會」,老師的進度為何還不斷往下跑?
為了趕上這個永遠趕不上的進度,每個孩子放學留校到5:00,回家吃完飯還要再趕去上補習班。
只是,不管怎麼補,每次都還是只能勉強維持在及格邊緣。
這不是一個很畸形的現象嗎?
還原到學習的初衷,跟考試的本質,是在於學習目標是否達成。
如果說班上平均數學只考20分的數學老師,能夠告訴自己這樣叫做學習目標有達成,也未免太自欺欺人。
老師可能也承認,全班永遠都達不到學習目標,但因材施教從來就不是學校會採用的方式,為了學生趕不上進度而放棄學期的進度,更是毫無可能。
我認為外甥應該要捨棄這種不適合她的進度,反過頭來把她不會的地方徹底檢視並補足,才是正確的學習方式。
也就是,現在不管老師考什麼,直接考零分也無所謂。
其實20分跟零分的學習水平,是沒有太大差距的。
為了趕上進度去補習,更是毫無意義的疲於奔命。
學習的目的不是在應付考試跟老師的進度吧!重點是到底會不會?懂不懂?
分數其實很有它的參考價值,但現今的主流價值觀,是視分數為負面。
很多人認為,分數讓他們的孩子被貼標籤,讓孩子感受挫折。
事實上去分數化,也是一種很極端的病態。
在某些領域裡,沒有分數是很恐怖的事。
比如醫生,如果醫學院不用考試,考試不打成績,沒有人會不及格畢不了業,更沒有醫生資格考,只要醫學系的學生快樂學習、樂在學習,請問會發生什麼事?
病人的存活率大大降低。
如果程式設計師在學習程式這塊,沒有成績作為評斷標準,誰會寫,誰不會寫沒人搞得清楚,只要學生快樂學習、樂在學習,請問會發生什麼事?
我們可以批評現有教育體制某些不完美的地方,可是一面倒的說分數不代表什麼,並不是全然正確。
透過分數成績,我們可以了解孩子在學習上的不足,可以知道要怎麼幫助他們。
但是我強烈的反對公布成績跟排名這種東西。
成績應該是一個自我驗證學習成果的事。
就像考語言檢定,只會知道自己的分數,不會知道別人的成績跟整體排名。
別人的成績關我什麼事?我的語言能力到哪裡比較重要吧?
排名也讓孩子出現了一種感受,就是當大家都考0分,我考30分時,我就是天才!
我不需要檢討我到底什麼不會,反正我就是最棒的!
而當大家都考100分,我卻只有80分,我好像就是一個笨蛋。
如果有人說,讓孩子學習這些枯燥又艱深的東西,對未來也沒有幫助,一輩子都可能用不著,所以也不必在意孩子考幾分,到底懂或不懂。
抱持這種論點則又是另外一件事了。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