哥哥上小一後,我開始不定期給哥哥零用錢。
我給零用錢通常沒有目的,也沒有理由,表現良好是基本,但也不一定因此就可以得到零用錢。
我認為錢可以被當成是一種獎賞,但不應該是每件正面行為背後的必然報酬,那可能導致他養成凡事都要與錢有關,才要付出的習慣。
所以我很少說「只要做到甚麼就可以得到多少零用錢」這種話,大部分是「你最近表現不錯,所以給你一點小獎勵」
零用錢起跳是兩塊錢,有時我心情好,會給他兩塊錢,金額不一定,最多不超過五塊。
可能哥哥從來沒有體會過錢的功能,所以一塊錢也很放在心上。
自從開始有了零用錢,把錢存進撲滿之後,他每天睡前都會算一次撲滿裡面的錢,算完後再心滿意足地把撲滿擺在床頭
存了幾個禮拜,他終於存到了30元!
本來以為他應該會想要花錢,至少在看到喜歡的零食或小玩具,我不願購買之下,他可能會考慮自掏腰包。
我會提醒他:「你喜歡的話,可以買喔!(意思當然是你要自己付錢)」
不過他一次也沒有出手。問他是否有更大的目標想要存錢購買,他也說沒有。
好像把零錢投進撲滿,每天數錢,看著金額累積,對他來說就是一種滿足。
學校老師會發給學生好寶寶點數貼紙,集滿十點可以換取小文具,哥哥卻一次也沒拿去換
問他為什麼不換,他說他覺得貼紙很可愛,捨不得把它們換掉。
這樣的行為跟他手中有錢,卻不會想要快速用掉,是一樣的模式。
他能克制消費的習慣,並非我們刻意建立出來,可能是天生性使然。
但仔細想一想,也許我認為不是刻意,但在不會輕易答應他的購買欲望之下,無形之中也造成了,即使當下非常想要某樣東西,他也只能告訴自己「不能買」,忍著走出商店;久而久之,忍耐就變成了一種習慣。
某次在一家店,他看到一樣很喜歡的小玩具;那個玩具價格其實並不高,充其量一百元上下,我答應可以買給他,但並沒有立即就在那家店購買。
即使是我答應買給他的物品,我也不會馬上就買。
我告訴他,需要比較另外兩家店販賣的價格,再決定要在哪間店購買。
玩具不是非用不可的東西,也沒有時間性,不需要立馬得衝去比價;大概又過了一個多月,我們有經過那些店時,才順便進去比一下價錢。
比價不是我想表達的重點,我不希望他成為錙銖必較的人。
不是金額很高的物品,太刻意去為了比價而比價,又顯得矯枉過正,光是往返車錢,就超越過物品之間的價差了吧!
即使某家店販售同樣的物品,硬是比別人貴十塊錢,但會造成購買的因素並非只是金額,還有其他因素比如服務,或是就只是單純喜歡那家店的風格,或店員長相而已。
不過在這個年齡,告訴他可以為了「爽」就多付錢,是危險的事。
我想透過比價,讓他學習「克制」。
就像「先別急著吃棉花糖」的故事一樣,孩子擁有棉花糖,但要有能力克制先不要吃棉花糖
我如果先把玩具買下來,放在家裡告訴他不能打開,也是可以,但效果不夠強大
當我說出:「我們再看看別家店是否比較便宜」這句話時,他就知道他可以買,只是不能馬上擁有,只要他再陪我多看幾家店,他最後就可以擁有,他會因此學到保持耐性,同時也學習到比價。
在他對於數字概念還不是很清楚的時候,價差在五塊或是十塊、二十塊這地帶,他會比較有感,如果是五百元跟六百五十元這種比價,對於剛上小一,還在學習三十以內數字概念的小朋友來說,還是太難想像。
這樣做還有一個好處。
人都會衝動消費,等走出店外冷靜一下,回家再睡了一覺醒來,重新回想昨天某樣很想買的物品時,就會發現其實也不是那麼需要買它了。
所以當小孩很想要甚麼東西時,當下可以先不用答應,或即使答應也應該讓他抽離一下現場,如果過了一兩個月他依然記得,表示他真的很想買,在此同時他也學習到了等待。
當然如果他能忘記是最好。
(這其實才是我的最大目的)
留言列表